生殖道感染目前已成中国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累计发生率为:宫颈糜烂25.9%,盆腔炎10.9%,衣原体感染7.0%,霉菌性阴道病4.6%,滴虫性阴道炎3.0%,细菌性阴道炎2.6%,尖锐湿疣0.9%,淋病0.6%。很多女性常有痛经、月经不规律、子宫肌瘤和卵巢肿瘤等。
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微生物,他们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动态平衡的阴道微生态系统。当这个系统平衡被打破时,会出现由于阴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多种女性妇科疾病,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经过十余年的摸索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疾病协作组推荐阴道微生态诊断方案应为形态学结合功能学检测,形态学检测为主,功能学检测为辅,以期能系统的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
而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并不只是局限于下生殖道的各种阴道炎,某些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等,可能会增加各种妇产科手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在术前进行相应感染性疾病的检查并治疗。阴道微生态综合评价分析系统主要对寄生于女性生殖道内的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原虫、念珠菌等进行评价。其检测核心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个环节;功能学检查项目:包括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乙酰氨基β-葡萄糖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PH值等指标的检测。
形态学检查项目:涵盖颜色、清洁度(分为I、II、III、IV度,III度为正常,IIIIV度则提示可能存在阴道炎等疾病)、上皮细胞、白细胞(数量的增多通常提示存在炎症反应)、线索细胞、念珠菌孢子、念珠菌菌丝、芽生孢子、滴虫(滴虫性阴道炎的诊断依据)、杆菌、杂菌、脓细胞、红细胞等指标的检测。
微生态综合评价:包括菌群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微生物、Nugent评分、AV评分、LBG分级等指标的评估,有助于医生了解阴道微生态状况。
阴道微生态综合评价分析系统及生殖道感染诊断,虽较既往诊断技术有所提高,但仍有较大优化空间。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及早、准确、积极的治疗生殖道感染。